本文共 88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。
我感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,前不久也在网上看到相关解释,但感觉有些解释不够到位。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个背后的道理吧。
很多人对 RTP 视频的采样率是 90kHz 这个问题感到好奇,通常都会有几个常见的解释。为了弄清楚真相,我就直接查阅了相关的 RFC 文档。
在 RFC 3551 中,第 5 小节里有这样一段描述:所有定义在这份备忘录中的视频编码器都使用 90kHz 的 RTP 时间戳频率,这个频率和 MPEG 的现现时间戳频率一样。这一选择主要是为了满足多种显示器的时间戳增长需求。具体来说,常见的 PWM 系统如 24Hz、25Hz、29.97Hz、30Hz 等,以及 50Hz、59.94Hz、60Hz 等域频率都能通过 90kHz 的时间戳频率得到精确的整数刻度增量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仅可以减少时间戳偏移得更加精确,还能更好地支持 RTCP SR 协议与NTP同步。此外,这个频率也能满足接收方在接收报告中对延迟抖动(jitter)的估算需求。
此外,文档还指出,RTP 时间戳通常记录视频图像的采样时间。对于一个视频图像可能流失在多个数据包中,最终每个数据包都使用相同的时间戳。此外,视频编码器通常指定 RTP 标志位,用于标识视频帧的结尾,从而无需等待下一个数据包上的不同时间戳来判定是否进入新的帧。
实际上,90kHz 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的。它是在综合考虑众多现实因素后的结果。要讲明白这背后的深意,我们还需要了解其在网络传输和设备显示方面的应用。
总的来说,90kHz 是 RTP 视频时间戳选择的理想频率。这一频率不仅能满足不同视频编码器的需求,还能确保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同步一致,从而保证视频流的流畅性和高质量。虽然 90kHz 是推荐的频率,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。在实际应用中,基于特定场景的视频编码器也可使用不同的时间戳频率。不过,无论是 90kHz 还是其他频率,都必须符合上述的时间戳精度和同步要求。
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清楚地理解 RTP 视频采样率为什么是 90kHz 。
转载地址:http://xipxz.baihongyu.com/